在UCityGuides 旅遊网站所列的「世界十大美丽咖啡馆」排行榜里,它荣获季军。据说它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剧作家,诗人、文学家、外交官等聚集的地方。听说当年的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圆舞曲之王史特劳斯父子等等,都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咖啡和音乐总是如影随行。可以说,除了音乐以外,喝咖啡也是维也纳人的精神象征之一。据说仅是维也纳市区,已经有 2000多家咖啡馆,就算历史悠久的也有50多家,大大小小散落在大街小巷中,各显风情。维也纳名气最大的咖啡馆,正是位于市中心的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它开业于1860年,迄今已逾150年的历史。 第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正值炎夏。我们沿着地图大汗淋漓的摸上门,老天不作美,装修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然而,却也因而给了我们另一股动力,造就了第二次的登门造访。冬天的中央咖啡馆,门外排着长龙,我们用过晚餐再前去的时候,人潮依然不减。但因为天气冷,少了份躁动,即使排着队也可以从容不迫。 终于轮到我们的时候,一跨入门槛就看到了奥地利大约19世纪时的著名诗人彼得. 艾顿柏格(Peter Altenberg) 坐在椅子上沉思的塑像。后来才知道,这正是他专属的永久位子。有一句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 “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正是他的写照。据说他的朋友如果找不到他,只要到此必能寻得他踪影。他几乎天天都在里边写作,喝咖啡,歇息。据闻甚至连他呼出最后一口气的那一刻,也在此。可见他对中央咖啡馆的醉心程度有多深。没错,这名 “咖啡馆诗人”简直把这里当成比自己的家还要亲密的落脚处了。 咖啡馆最深处的一面墙上,挂着奥匈帝国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Franz Joseph)以及皇后茜茜公主(Sisi)的巨幅画像。抬头可见如大教堂般的筋樑拱顶,以许多圆石柱支撐着。巍峨的廊柱殷殷往天棚那头延伸,交错成弧度优美的拱型图案,在古典水晶吊灯的搭配下更添妩媚。简言之,哥特式的高顶、流线形拱墙、大理石柱子和金光闪闪的装潢气势磅礴,无一不叫人瞠目结舌。显然,这些华贵的内饰都悠悠流泻着奥地利人的一丝不苟与雍容优雅。 首屈一指的咖啡、蛋糕和甜点正是这里的制胜法宝;而名人效应亦是这里稳如磐石的不二招牌。记得两年前第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我‘邂逅’了一种叫‘米朗琪’(Melange)的咖啡。它来头可不小,是奥地利的“国粹”,亦是维也纳的咖啡之王。Melange乃混合的意思,而Wiener Melange即维也纳的混合咖啡。论味道的话,如果说我们常喝的拿铁(Latte) 是Espresso 加上大量牛奶;Cappuccino 是 Espresso加上中量牛奶;那Melange 大概就介于这两者之中。它的口感非常细腻柔滑。喜欢浓郁咖啡味的人可能会觉得太淡了一些,不过瘾。但如果试着搭配一块沙赫蛋糕(Sachertorte)(这是一道主要以巧克力和奶油制成的蛋糕,湿软但不甜腻)是挺完美的组合。 当然,咖啡馆橱柜里的蛋糕和甜点在外型上讨巧之极,犹如百花争艳,在视觉上着实营造出非常丰富的色彩冲击。在深具人文气质的咖啡馆里,琴声悠悠流淌、客人细语笑声此起彼落、衣着整洁,笑容可掬的服务生像花蝴蝶般穿巡不歇……这样的时光,即使一个人独处也绝不寂寞。就只是静坐着品一杯香醇咖啡,全心全意感受着空气里缓缓流淌的那一份儒雅、书卷味与艺术气息。这样的人文风情,不是叫人难以抗拒吗? 冷飕飕的冬天,年迈的钢琴师在离我不远处奏着美丽的钢琴小曲。倚在靠窗的位子,我静凝钢琴师写满岁月痕迹的背影,轻啜一口我牵挂了好久的米朗琪,免不了兀自想着,此时此刻我坐着的位置,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莫扎特或是贝多芬的温度。这样的咖啡时光对我而言,不是天大的恩宠吗?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今的中央咖啡馆早不见昔日的文艺风采,取而代之的是络绎不绝的遊客。也许我们再也听不到当年叱咤风云的名人或政客们的高谈阔论,再也看不见当代音乐家、诗人、艺术家们笔耕不辍把灵感记下的神态。然而,熠熠星光下那些灵魂人物的精神与光芒仍延续不绝,历久弥新。 而落座于此的旅人在品咖之余,必也交织着一份百味杂陈的心情吧?生活不都像咖啡吗?甜苦间杂,苦甜交替。很多很多悠久而耐人寻味的历史,在咖啡香弥漫的空间里,接二连三漾开了……
【这个景点有什么吸引之处?】 科托尔峡湾被视为地中海唯一的峡湾地貌,同时也被选为全球最漂亮的海湾之一,加上绵延千里的山脉与科托尔峡湾相连,英国浪漫诗人拜伦(Lord Byron)曾到访此地时赞叹:“这是陆地与海洋最美的相遇”。 这里目前新崛起的度假点,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结合独特的峡湾游艇码头,近年来国际投资在该峡湾兴建私密的度假旅馆,更是Brad Pitt 第一部电影《The dark side of the sun》的拍摄景点,2006年也吸引了007电影《Casino Royale》以此为场景之一。 你不可不知的黑山科托尔古城: 1979年,科托尔曾遭受一次强烈的地震而严重损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古城才得以恢复旧有的面貌。 为了防御海潮与军事侵袭,古城环有一道高约20 公尺的厚实城墙,西侧临海、东侧是峻岭,南北则各凿一条护城河,仅开北、西、 南面三座城门,顺着山势起伏的城墙则会集于山顶上的碉堡。由城外观望,只隐约看见部分比城墙高的红瓦屋顶、钟楼,和那通往山顶的Z字形山径, 是易守难攻的坚固城池。 老城里尽是小径穿梭,蜿蜒曲折的石板巷弄。建在小巷两旁的房子,充满了古典气息,包括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尔干和西欧风格式的古旧教堂、修道院。 罗马式的圣卢卡斯教堂(Church of St. Luke)和洋葱屋顶的圣尼古拉斯东正教堂( Nicholas Orthodox Church), 互相对立于古城中央的卢卡斯广场,象征着科托尔城内的宗教合谐风景。 顺着陡峻山径(大约1500级阶梯)登上山岭上的碉堡,整座古城和峡湾风情尽收眼帘。 得天独厚三角形的科托尔老城,背靠高山庇荫,前方有蓝海滋润,展现静谧如湖的黑山绿水风光。 关于黑山共和国 亚得里亚海畔的文明古国,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以优越的航运贸易,势力遍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其中一省阿尔巴尼亚威尼斯,即包含了今日黑山共和国沿海地区。因此,丰富的欧洲文化和艺术同时滋养着科托尔(Kotor)、布德瓦(Budva)等沿海古城,而“Montenegro”更源自古义大利文,“Monte”是山、“Negro”表示黑色,“黑山”则是直接形容船只自海面上所见,拔地而起的连亘黑色山脉。 由于地处欧亚交界,过去曾经历罗马帝国、塞尔维亚、奥图曼土耳其、奥匈帝国等不同时期统治,黑山的前身更是南斯拉夫的六个联邦共和国之一。目前,独立后的黑山共和国虽并非欧盟会员国,不过使用币制为欧元,并以蒙特内哥罗语(Montenegrin)、塞尔维亚语作为境内主要语言。黑山共和国于2010 年年底成为欧盟候选国之一。 黑山共和国由于地貌包含温暖的地中海海岸线,也拥有高约2000公尺的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Dinaric Alps),热爱登山健行的德国人更将此视为夏季健行的口袋名单,而冬天的平价滑雪场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
一直以来,我对上海的印象是:商业大都会、世博、东方明珠塔……从上海浦东机场前往市中心的过程中,眼里所见的一切与内心所想十分契合。果然,商业大都会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内心自然生不起旅游时的惊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