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匈帝国
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馆——奥地利维也纳中央咖啡馆 Cafe Central

在UCityGuides 旅遊网站所列的「世界十大美丽咖啡馆」排行榜里,它荣获季军。据说它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剧作家,诗人、文学家、外交官等聚集的地方。听说当年的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圆舞曲之王史特劳斯父子等等,都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咖啡和音乐总是如影随行。可以说,除了音乐以外,喝咖啡也是维也纳人的精神象征之一。据说仅是维也纳市区,已经有 2000多家咖啡馆,就算历史悠久的也有50多家,大大小小散落在大街小巷中,各显风情。维也纳名气最大的咖啡馆,正是位于市中心的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它开业于1860年,迄今已逾150年的历史。 第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正值炎夏。我们沿着地图大汗淋漓的摸上门,老天不作美,装修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然而,却也因而给了我们另一股动力,造就了第二次的登门造访。冬天的中央咖啡馆,门外排着长龙,我们用过晚餐再前去的时候,人潮依然不减。但因为天气冷,少了份躁动,即使排着队也可以从容不迫。 终于轮到我们的时候,一跨入门槛就看到了奥地利大约19世纪时的著名诗人彼得. 艾顿柏格(Peter Altenberg) 坐在椅子上沉思的塑像。后来才知道,这正是他专属的永久位子。有一句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 “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正是他的写照。据说他的朋友如果找不到他,只要到此必能寻得他踪影。他几乎天天都在里边写作,喝咖啡,歇息。据闻甚至连他呼出最后一口气的那一刻,也在此。可见他对中央咖啡馆的醉心程度有多深。没错,这名 “咖啡馆诗人”简直把这里当成比自己的家还要亲密的落脚处了。 咖啡馆最深处的一面墙上,挂着奥匈帝国的皇帝弗兰茨·约瑟夫(Franz Joseph)以及皇后茜茜公主(Sisi)的巨幅画像。抬头可见如大教堂般的筋樑拱顶,以许多圆石柱支撐着。巍峨的廊柱殷殷往天棚那头延伸,交错成弧度优美的拱型图案,在古典水晶吊灯的搭配下更添妩媚。简言之,哥特式的高顶、流线形拱墙、大理石柱子和金光闪闪的装潢气势磅礴,无一不叫人瞠目结舌。显然,这些华贵的内饰都悠悠流泻着奥地利人的一丝不苟与雍容优雅。 首屈一指的咖啡、蛋糕和甜点正是这里的制胜法宝;而名人效应亦是这里稳如磐石的不二招牌。记得两年前第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我‘邂逅’了一种叫‘米朗琪’(Melange)的咖啡。它来头可不小,是奥地利的“国粹”,亦是维也纳的咖啡之王。Melange乃混合的意思,而Wiener Melange即维也纳的混合咖啡。论味道的话,如果说我们常喝的拿铁(Latte) 是Espresso 加上大量牛奶;Cappuccino 是 Espresso加上中量牛奶;那Melange 大概就介于这两者之中。它的口感非常细腻柔滑。喜欢浓郁咖啡味的人可能会觉得太淡了一些,不过瘾。但如果试着搭配一块沙赫蛋糕(Sachertorte)(这是一道主要以巧克力和奶油制成的蛋糕,湿软但不甜腻)是挺完美的组合。 当然,咖啡馆橱柜里的蛋糕和甜点在外型上讨巧之极,犹如百花争艳,在视觉上着实营造出非常丰富的色彩冲击。在深具人文气质的咖啡馆里,琴声悠悠流淌、客人细语笑声此起彼落、衣着整洁,笑容可掬的服务生像花蝴蝶般穿巡不歇……这样的时光,即使一个人独处也绝不寂寞。就只是静坐着品一杯香醇咖啡,全心全意感受着空气里缓缓流淌的那一份儒雅、书卷味与艺术气息。这样的人文风情,不是叫人难以抗拒吗? 冷飕飕的冬天,年迈的钢琴师在离我不远处奏着美丽的钢琴小曲。倚在靠窗的位子,我静凝钢琴师写满岁月痕迹的背影,轻啜一口我牵挂了好久的米朗琪,免不了兀自想着,此时此刻我坐着的位置,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莫扎特或是贝多芬的温度。这样的咖啡时光对我而言,不是天大的恩宠吗?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今的中央咖啡馆早不见昔日的文艺风采,取而代之的是络绎不绝的遊客。也许我们再也听不到当年叱咤风云的名人或政客们的高谈阔论,再也看不见当代音乐家、诗人、艺术家们笔耕不辍把灵感记下的神态。然而,熠熠星光下那些灵魂人物的精神与光芒仍延续不绝,历久弥新。 而落座于此的旅人在品咖之余,必也交织着一份百味杂陈的心情吧?生活不都像咖啡吗?甜苦间杂,苦甜交替。很多很多悠久而耐人寻味的历史,在咖啡香弥漫的空间里,接二连三漾开了……

继续阅读
蓝色纽约,美丽与哀愁——匈牙利布达佩斯纽约咖啡馆 Café New York, Budapest

它并非你我眼中离马来西亚几千公里之遥的世界之都。它其实座落于欧洲心脏地带——布达佩斯。 它的文史风情揉合了19世纪奥匈帝国的美丽与哀愁, 在蓝色多瑙河温柔守护下,静待你叩门造访。   世界上最美的咖啡馆 ——文化大师的聚会之地 白雪皑皑的冬季,一想到我就快踏入这块瑰丽的咖啡圣地,沾染丝缕文学气息,步履不觉变得轻捷起来。 据说早在19世纪末期,“东欧小巴黎”布达佩斯就拥有多达五百家咖啡馆。其中最享负盛名的要数1894年丽华登场的纽约咖啡馆(New York Café)了。你是否纳闷:“不在纽约,怎么又名纽约?” 据说咖啡馆因位于当时的纽约保险公司大楼内而得名。非但如此,二战时期的时候,如果收件地址写着纽约,信件就会被送往布达佩斯的‘纽约’,而非美国纽约。可见这座咖啡馆当时的锋芒有多锐!姑且不论百年老字号响当当的名头,在纽约咖啡馆金碧辉煌的穹顶下,作家、作曲家、诗人、艺术家、画家的灵感、创意、文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因此咖啡馆也自然成了匈牙利文人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喝了咖啡,敞开了思路遂开始创作。许多影响社会的大事件也都在此酝酿而成。 推开沉甸甸的大门,繁复精致的内装令人瞠目结舌,金碧辉煌的空间无限延伸着。我错以为自己来到宫殿了。这家融合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的咖啡馆,皇家风范一览无遗,确实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盛名远播的咖啡馆里,当地人也好观光客也罢,同样络绎不绝。每个人都用尽双眼或镜头来回巡礼。咖啡馆内分高低多个区域。触目所及的是流线造型的石柱,门廊、沿柱、墙角、台阶、扶栏等无一不经精雕细琢,俨然一座王宫御苑。 在一盏盏巨型水晶吊灯所营造出的柔美灯光下,我倚坐在绒布座椅上,低头闻的是咖啡香,抬头见的是顶棚线条优美的油画。壁梁间细致精巧的白金浮雕更是无懈可击,果然不愧为一座文人辈出的古城! 当下浸润在纽约咖啡馆的绝色氛围里,曾经的繁华盛世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按捺着内心的悸动,径自盘算:“原来只需要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让我们回到奥匈帝国时代的繁华盛世。” “没有咖啡就没有文学。” 据说这是当年经常光顾纽约咖啡馆的匈牙利作家马劳伊曾经说的一句话。进入20世纪后,由于受到作家、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画家们的青睐,纽约咖啡馆遂成为匈牙利文化大师们聚集地。文人雅士济济一堂,灵感所至的时候就奋笔疾书,咖啡馆老板大概因为非常喜欢这种状态,从而设立了书架,为大家提供了百科全书等多种工具书以及匈牙利国内外的主要报刊。 更贴心的是,咖啡馆的仓库里还储备了大量的墨水和纸张,随时让大师们使用。此外,许多客人在这里都有固定的座位,并由指定的服务生提供服务。久而久之,默契油然而生,客人只要一个眼神或手势,服务员经已心领神会。 可惜好景不长。这种荣华时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匈牙利的战败而告终止。虽然一些艺术家后来还常常到此,但昔日荣景已不复存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大楼在战火中受到破坏,咖啡馆在1947年面临被关闭的命运。直至1954年,虽再度开张,却难现昔日光彩。 而听说匈牙利人爱泡咖啡馆的程度,甚至到了「可以一天不喝酒、不抽烟,却不能一天不喝咖啡」的地步。那试问旅人的‘布达佩斯’印象里,又怎能少得了那一抹诱人的咖啡香呢?是的,喝咖啡终究成了匈牙利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嗜好。 对他们来说,它何止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当下纽约咖啡馆不只是时尚和消费的代言,也是艺术和文化的地标,更是匈牙利生活的开始。毋庸置疑,这里的人早已将咖啡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欣赏宫殿般的装潢和陈设之余,如果你边正品尝着精致的咖啡和甜点,边聆赏回荡在大厅现场弹奏的钢琴旋律,没多久必遁入如诗如梦的境域里。 从荣衰兴亡、几经废弃到今天的重现辉煌,纽约咖啡馆俨如布达佩斯的缩影。那波光粼粼的多瑙河、那叮叮而过的老式有轨电车、那年代久远的城堡和教堂,就这样一直悠悠折射着这所城市独有的文化气息。 而今,文人墨客政商名流的身影虽已远去,然,当地人还有更多的旅人在这咖啡香缭绕的空间里仍恣意细嚼着历史,殷殷期盼着未来。 后来我终于发现,在百年咖啡馆里押一口咖啡,喝的是情意,品的却是岁月况味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