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林世玲
【慢调私旅】那是一个回不去的年代

周末午睡醒来,换上短裤小背心,等着老爸带我出行去,目的地永远只有一个,那是老古晋唤做“公园”的地方。严格说来,位处古晋市中心的这一边绿地,在布洛克时代原是华人墓园,一旁建有砂拉越博物院和水族馆,是当年周末出游、家聚天伦的首选。 砂拉越博物院内馆藏丰富,多年以前就被冠名为东南亚第一馆。从来都不曾想过原来自家门前就有座享誉国际的旅游之最,只知道当年馆内大猩猩和杀人鲸的骨骸标本永远能紧紧抓住我的目光。在正式入学之前,这里成了我的启蒙课堂,从镜橱中的飞禽走兽、到展厅里的古董文物,无论生态还是民俗,都打开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和想象。 博物馆后方的水族馆是小孩的另一个快乐天堂,在两幢建筑之间的小丛中有块大石头,上面落了一个伏躺着的人形,妈妈说那是个爱撒谎的孩子,被雷公处罚给劈在石上,小小年纪的我心里清楚谁没撒过谎,于是每一次都会想办法绕道而行,避免被雷公盯上。近至几年前,才知道那人像石雕(Batu Bergambar)是出土文物的仿制品,原址在山都望查翁河一带,据说是千年前遗址,详情则无从考究。 水族馆里我最爱那一只长满青苔的大鳄鱼,周末假日到了,鳄鱼先生马上成了争相目睹的对象,尽管一动也不动的躺着,依然不减巨星魅力。另一处让我停下脚步久久不去的是海马一家,以及满是海洋鱼类的大鱼缸。馆中饲养的淡水、海洋鱼类和两栖动物,成了小朋友看见海洋世界的一扇窗口。 太阳逐渐偏西,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开始从室内往户外移动,奔跑穿梭在秋千、滑梯和翘翘板之间,一旁墓碑上的名字对孩子没有惊心的恐惧,反而像是天上的爷爷奶奶,在守护者小孙子一般的自在。 公园里还有个园亭表演厅,当年警察铜乐队是固定的表演单位,不远处的八角亭则是吃红豆挫冰的好所在,一家老小周末出游在这休闲公园里各取所好,亲子同乐。 1991年,游戏设施拆迁让位给今天立在中央位置的英雄纪念碑;今年6月,水族馆永远闭馆了,据说将改建成饮食中心;刚过去的10月23日,砂拉越博物馆也开始休馆整修,重新开放那是2020年的事了。 那是一个回不去的年代,而我有幸参与了。

继续阅读
【慢调私旅】走、去肯雅兰逛逛!

古晋最早的卫星镇肯雅兰园,在1960年代开始动工兴建,名字音译自马来语Kenyalang,正是砂拉越的珍禽犀鸟。在当年国人对邻国新加坡的牛车水趋之若鹜的时代,但凡有新加坡的外宾到古晋,老人家都会打趣地说:“走,带你去古晋牛车水走走”,指的就是这里。摆渡了半世纪的春秋,此处虽略显老态但魅力尚存,只是步伐缓了。 老社区的日常从一大清早开始,菜市场的叫卖声是准时的闹铃,闹醒了邻里的人气。居民大多先到一楼采买最新鲜的蔬果食材,再到二楼食档饱腹解馋;每一个人都用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模式在此游移。大约中午以后,档口逐一打烊,还给市场午后的宁静。傍晚,走道的公共空间成了最佳的健身场,从气功到广场舞,动静两相宜,居民们也换一个方式交流情感。 肯雅兰大戏院和底楼的商场,算是一代人的娱乐大本营,见证了地方影视事业的变迁,从卡带到光碟、从电影到演唱会,无论是买包kacang putih 看戏去,还是排队追星讨签名,早已不复青春的叔叔、阿姨们聊着当年依然眉飞色舞。 我的中文习字启蒙开始於认招牌,而最大的教室也就在这里。那是一个没有超级市场的年代,家里的柴米油盐都得上杂货店,“满园果”这一家老招牌便是每两周一次必到之处,店门口三个斗大的书写是我最早认识的汉字之一。 你问我这儿什么时候最热闹,当属农历春节的前年货大街,商场里播着响彻云霄的贺岁歌曲、无论买或不买,还是要来塞车挤人、沾沾年味儿才算数。平时,这儿也是觅食的好所在,早餐在菜市二楼有经济实惠的餐饮选择、或者到老字商号荣光茶室坐坐,一杯咖啡外加一粒包子就是一餐,如果觉得略显单调,还可以来一份豆芽粿条、干捞面、鱿鱼蕹菜或者咖喱饭。 下午茶时间,戏院旁有个档口,鸡蛋糕和Apam Balik是招牌食物,老板的家乡在海的另一端,当年为爱迁居古晋,也因此恋上猫城的美好而选择住下。在排队等着提取食物的时候,客人都爱逗着老板说话,健谈的他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 傍晚,商场后方的小食中心,也藏着不少古晋老饕的心头好,仅仅那飘散的味道,就能狠狠的把味蕾惊醒。对了,如果你也爱喝本地咖啡,记得外带陈商兴咖啡粉,那可是连日本客人都指定的伴手礼之一。

继续阅读
【慢调私旅】有个节日叫做古晋节

每年8月份,馋嘴如我的猫城人,体内的嗜吃因子就开始不安分起来。配合古晋城市日庆典系列之一的美食节在万众期待下拉开帷幕;将近30个年头,许多人的童年记忆有着这一段、或者恋爱故事中曾有这一个场景。 1988年是个关键年,古晋升格成为马来西亚第四个城市,此等大事让全民同欢。自此,每年8月1日为古晋的城市日,整个月份也因为接连的活动而欢腾起来。除了官办之外,市内的社团组织也自发策划参与其中;由静态到动感,包括商展、宠物秀、健身操、大汇演、城市游行、才艺比拼到运动竞技,让人忍不住想放个大假狂欢一番。 若要问起其中最受瞩目的非美食节莫属;尽管那并不是古晋市庆典的唯一活动,设想时光回转三十年,如此规模的美食嘉年华,为古晋当年相对简单的小日子平添惊喜和期待,于是大家呼朋引伴、扶老携幼共襄盛举,就这样年复一年,深深锁住猫城人的心。到了今天美食展俨然成了古晋节的代名词,它仿佛是代代相传的必须,当年爸爸妈妈牵着小手凑热闹去的小朋友,长大成家后也牵着自家的孩子走一回在岁月里伫足的场景。 美食展的地点在浮罗安民众会堂周边范围,与古晋南市市政厅毗邻,参展的档口从最早数十到今日数百;近几年摊位的覆盖范围更是逐年扩大,尤其它也成了少数有意进军餐饮业的朋友探拓市场反应的所在。 会场分成几个主要区块,即美食区、商展区和游乐区;从南市停车场、穿越公园、经过水上舞台,就直接进入美食区;档口沿会场两边排开,中央是露天用餐区。各家除了门面设计颇具巧思,甚至还使出浑身解数,或叫卖或伴舞,只为增添人气、招徕客人。从国际风到地方味,从特色小吃到籍贯美食,完全征服民众的眼光和味蕾,肚容量小的朋友恐怕得逛上几趟才能尝遍所有,其中好些档口平时还不做生意,只能在这年度美食展中一饱口福。 吃饱喝足之余,不妨到商展逛逛,或者回到水上舞台、找个视野佳的位置看场演出;再不然也可以选择去公园散散步、谈谈心,顺道在为古晋节而设计的庭园造景来个美拍,然后上传社交圈,一晚上悠哉悠哉就过去了。 如果你也想要有一段非常古晋的旅迹,记得八月份过来,我等你!

继续阅读
【慢调私旅】我的童年游戏场

古晋老巴刹是我童年的游戏场。小时候,我喜欢像个跟屁虫一般黏在大舅身後到巴刹逛街串門子、吃碗豆腐花,回家之前再打包几粒烧米,偶尔还外加一袋糖果,那是一个单纯美好的年代。 从外婆家搭5号巴士到市中心,当年的巴士总站就落在OpenAir Market后方,半天的小旅行由此展开,大舅舅通常把行走方向分工作天和周末路线不同。遇上周末就穿过布莊聚集的印度街右转入开裕巷,先停在巷口来一碗木桶婆婆清甜滑口的豆腐花,我边吃边听大人们话家常。 接近晌午,空气间开始隐约流窜着烤饼的香气,不一会只见一位缺颗门牙的大哥哥提着篮子卖烧包来了。那是巷子里一间老饼家的产品,当时80仙不到吃一个,多年以后一个要价近3令吉,然而老味道始终还是街坊解馋寄相思的良方,只是豆腐花婆婆已经迁档至附近的饮食中心,缺牙哥哥也变成中年大叔了。 吃饱喝足之后,随着大舅穿过巷子到另一头的大街上,却是我走来最忐忑的一段路,只因为巷的另一头有几家棺材铺,陈列在店门口的元宝形的棺木,总是会让小小的脑袋里重复出现群魔乱舞的可怕画面。今天在往这儿走,全然不同的气息,零星的文创小铺已经慢慢在街角抽芽萌发了。 走出巷口来到汉阳街,往左是警察局和独立广场,往右看见露天巴刹和电星大厦。越过大马路,沿着商店的五脚基往前走,很短的一段路常常得花上半天,大舅忙着跟店家寒暄瞎聊,我趁机溜进店里探险,每一次都还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鞋莊、杂货铺、玩具店、钟表行等逛得不亦乐乎。 既是周末,人潮总是比平常多,尤其接近旧州回教堂前的空地上,当年古晋人口中的Sunday market地点就在这里。周末接近傍晚时分,来自郊区的伊班摊贩,就会背着自家的土产从郊区来赶集。天桥下、大树旁、马路边,大家井然有序的铺毯、翻篓、然后摆摊做生意,动作利落有致,我经常看得入神,像是在观摩一场拼图竞赛一样。 后来,周日市集两度搬迁,最终落脚在古晋对面江、由市政府完整规划的雨盖市场里。今天,这地方被规划成停车场和休闲公园,但我更怀念的是当年回教堂对面、夹杂鱼腥和汗酸味的老所在。

继续阅读
【慢调私旅】在港边,小村跟岁月玩躲猫猫

旅途中能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山川地貌或者城乡景致,而是所见到的人、听到的故事;这般美好的体验,始于古晋石隆门辖区内一个叫做新尧湾的地方。 这个倚山傍水的小城,曾经调皮地跟岁月玩躲猫猫,想是藏得太好了以致几次差一点被遗忘。第一次造访新尧湾,只是为了一尝慕名已久的鸡饭,从古晋开车就往25公里以外的小镇出发。偶尔一回的吃着、聊着,终让我更了解这个经历数度的昌盛与衰微,如今看似尘埃落定的新尧湾,如何在迭宕之后成为游客的新宠,并找到一个适合跟时代并行的方式继续往前。 当年在农、矿业的带动下,新尧湾享受了随经济蓬勃而来的繁华;也因为战役和城乡规划下的交通改道,经历乏人问津的萧瑟;后来更因为水灾肆虐,愿意留下的只剩下与小村相守半世纪有余的几户老人家,继续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尽管如此,并没有让小村失去对未来可能重新辉煌的期待;仿佛定格上个世纪初的老街景、藏在门后腼腆跟客人打招呼的老奶奶,咖啡店里亲切如故的客家乡音,以及应节应景的民俗传统,让摄影爱好者、旅人甚至研究学者开始对此聚焦。 小村仅有两排老店屋,除了逢周五、六、日的夜市,摊贩和用餐桌椅让街道稍微拥挤,平时人潮并不多;除了零星的几家杂货和咖啡店,更多是大门紧闭。近几年,旅客渐多也让民宿、咖啡小馆应运而生。街的一头,有座镇村佑民的寺庙——水月宫,每一年的中元与元宵,传统的祭祀仪式是重头戏,村民扶老携幼积极参与之外,也吸引游客甚至国内、外媒体采访拍摄。 穿过巷子往河边走,搭船渡河就到马来甘榜,边走总是可以听到好奇的问候。 我喜欢选择工作天前往,在小村较为空闲的时候,可以任意在五脚基上溜达,研究古意满满的建筑、观察张贴墙上的公告、细数不多见的老招牌,或者跟健谈的店家说话聊天,再不然就到咖啡店,点一杯饮料让自己放空片刻。 离开之前,再回头细看老街和老屋,仿佛一对令人称羡的神仙眷侣,在岁月更迭中认真守护着鹣鲽情深、相濡以沫的美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