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并非你我眼中离马来西亚几千公里之遥的世界之都。它其实座落于欧洲心脏地带——布达佩斯。 它的文史风情揉合了19世纪奥匈帝国的美丽与哀愁, 在蓝色多瑙河温柔守护下,静待你叩门造访。 世界上最美的咖啡馆 ——文化大师的聚会之地 白雪皑皑的冬季,一想到我就快踏入这块瑰丽的咖啡圣地,沾染丝缕文学气息,步履不觉变得轻捷起来。 据说早在19世纪末期,“东欧小巴黎”布达佩斯就拥有多达五百家咖啡馆。其中最享负盛名的要数1894年丽华登场的纽约咖啡馆(New York Café)了。你是否纳闷:“不在纽约,怎么又名纽约?” 据说咖啡馆因位于当时的纽约保险公司大楼内而得名。非但如此,二战时期的时候,如果收件地址写着纽约,信件就会被送往布达佩斯的‘纽约’,而非美国纽约。可见这座咖啡馆当时的锋芒有多锐!姑且不论百年老字号响当当的名头,在纽约咖啡馆金碧辉煌的穹顶下,作家、作曲家、诗人、艺术家、画家的灵感、创意、文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因此咖啡馆也自然成了匈牙利文人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喝了咖啡,敞开了思路遂开始创作。许多影响社会的大事件也都在此酝酿而成。 推开沉甸甸的大门,繁复精致的内装令人瞠目结舌,金碧辉煌的空间无限延伸着。我错以为自己来到宫殿了。这家融合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的咖啡馆,皇家风范一览无遗,确实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盛名远播的咖啡馆里,当地人也好观光客也罢,同样络绎不绝。每个人都用尽双眼或镜头来回巡礼。咖啡馆内分高低多个区域。触目所及的是流线造型的石柱,门廊、沿柱、墙角、台阶、扶栏等无一不经精雕细琢,俨然一座王宫御苑。 在一盏盏巨型水晶吊灯所营造出的柔美灯光下,我倚坐在绒布座椅上,低头闻的是咖啡香,抬头见的是顶棚线条优美的油画。壁梁间细致精巧的白金浮雕更是无懈可击,果然不愧为一座文人辈出的古城! 当下浸润在纽约咖啡馆的绝色氛围里,曾经的繁华盛世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按捺着内心的悸动,径自盘算:“原来只需要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让我们回到奥匈帝国时代的繁华盛世。” “没有咖啡就没有文学。” 据说这是当年经常光顾纽约咖啡馆的匈牙利作家马劳伊曾经说的一句话。进入20世纪后,由于受到作家、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画家们的青睐,纽约咖啡馆遂成为匈牙利文化大师们聚集地。文人雅士济济一堂,灵感所至的时候就奋笔疾书,咖啡馆老板大概因为非常喜欢这种状态,从而设立了书架,为大家提供了百科全书等多种工具书以及匈牙利国内外的主要报刊。 更贴心的是,咖啡馆的仓库里还储备了大量的墨水和纸张,随时让大师们使用。此外,许多客人在这里都有固定的座位,并由指定的服务生提供服务。久而久之,默契油然而生,客人只要一个眼神或手势,服务员经已心领神会。 可惜好景不长。这种荣华时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匈牙利的战败而告终止。虽然一些艺术家后来还常常到此,但昔日荣景已不复存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大楼在战火中受到破坏,咖啡馆在1947年面临被关闭的命运。直至1954年,虽再度开张,却难现昔日光彩。 而听说匈牙利人爱泡咖啡馆的程度,甚至到了「可以一天不喝酒、不抽烟,却不能一天不喝咖啡」的地步。那试问旅人的‘布达佩斯’印象里,又怎能少得了那一抹诱人的咖啡香呢?是的,喝咖啡终究成了匈牙利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嗜好。 对他们来说,它何止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当下纽约咖啡馆不只是时尚和消费的代言,也是艺术和文化的地标,更是匈牙利生活的开始。毋庸置疑,这里的人早已将咖啡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欣赏宫殿般的装潢和陈设之余,如果你边正品尝着精致的咖啡和甜点,边聆赏回荡在大厅现场弹奏的钢琴旋律,没多久必遁入如诗如梦的境域里。 从荣衰兴亡、几经废弃到今天的重现辉煌,纽约咖啡馆俨如布达佩斯的缩影。那波光粼粼的多瑙河、那叮叮而过的老式有轨电车、那年代久远的城堡和教堂,就这样一直悠悠折射着这所城市独有的文化气息。 而今,文人墨客政商名流的身影虽已远去,然,当地人还有更多的旅人在这咖啡香缭绕的空间里仍恣意细嚼着历史,殷殷期盼着未来。 后来我终于发现,在百年咖啡馆里押一口咖啡,喝的是情意,品的却是岁月况味呵。
【这个景点有什么吸引之处?】 科托尔峡湾被视为地中海唯一的峡湾地貌,同时也被选为全球最漂亮的海湾之一,加上绵延千里的山脉与科托尔峡湾相连,英国浪漫诗人拜伦(Lord Byron)曾到访此地时赞叹:“这是陆地与海洋最美的相遇”。 这里目前新崛起的度假点,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结合独特的峡湾游艇码头,近年来国际投资在该峡湾兴建私密的度假旅馆,更是Brad Pitt 第一部电影《The dark side of the sun》的拍摄景点,2006年也吸引了007电影《Casino Royale》以此为场景之一。 你不可不知的黑山科托尔古城: 1979年,科托尔曾遭受一次强烈的地震而严重损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古城才得以恢复旧有的面貌。 为了防御海潮与军事侵袭,古城环有一道高约20 公尺的厚实城墙,西侧临海、东侧是峻岭,南北则各凿一条护城河,仅开北、西、 南面三座城门,顺着山势起伏的城墙则会集于山顶上的碉堡。由城外观望,只隐约看见部分比城墙高的红瓦屋顶、钟楼,和那通往山顶的Z字形山径, 是易守难攻的坚固城池。 老城里尽是小径穿梭,蜿蜒曲折的石板巷弄。建在小巷两旁的房子,充满了古典气息,包括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尔干和西欧风格式的古旧教堂、修道院。 罗马式的圣卢卡斯教堂(Church of St. Luke)和洋葱屋顶的圣尼古拉斯东正教堂( Nicholas Orthodox Church), 互相对立于古城中央的卢卡斯广场,象征着科托尔城内的宗教合谐风景。 顺着陡峻山径(大约1500级阶梯)登上山岭上的碉堡,整座古城和峡湾风情尽收眼帘。 得天独厚三角形的科托尔老城,背靠高山庇荫,前方有蓝海滋润,展现静谧如湖的黑山绿水风光。 关于黑山共和国 亚得里亚海畔的文明古国,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以优越的航运贸易,势力遍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其中一省阿尔巴尼亚威尼斯,即包含了今日黑山共和国沿海地区。因此,丰富的欧洲文化和艺术同时滋养着科托尔(Kotor)、布德瓦(Budva)等沿海古城,而“Montenegro”更源自古义大利文,“Monte”是山、“Negro”表示黑色,“黑山”则是直接形容船只自海面上所见,拔地而起的连亘黑色山脉。 由于地处欧亚交界,过去曾经历罗马帝国、塞尔维亚、奥图曼土耳其、奥匈帝国等不同时期统治,黑山的前身更是南斯拉夫的六个联邦共和国之一。目前,独立后的黑山共和国虽并非欧盟会员国,不过使用币制为欧元,并以蒙特内哥罗语(Montenegrin)、塞尔维亚语作为境内主要语言。黑山共和国于2010 年年底成为欧盟候选国之一。 黑山共和国由于地貌包含温暖的地中海海岸线,也拥有高约2000公尺的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Dinaric Alps),热爱登山健行的德国人更将此视为夏季健行的口袋名单,而冬天的平价滑雪场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
从温度23摄氏的葡萄牙过来,马上感受到马德里的热,在葡萄牙时还体验着春天的凉爽,突然就来到夏天。有人说,马德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我想,这大概和“热”有直接关联吧! 将马德里列为旅游中心,主要因为马德里的东南西北都有很多名气响当当的古城,我一直无法决定第二天全日游要定下的地点,我心目中有两个目标:一、距离马德里70公里的托雷多;二、距离马德里90公里的塞戈维亚。两座城市有着共同点,都是文化遗产的老城。但前者位于马德里以南,后者在马德里以北,若在一天内赶上又赶下的确太匆忙。 看过网上许多人推荐逛托雷多的三条经典路线,托雷多古城基本上保留着原来的风貌,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域,即犹太区、伊斯兰区和基督教区,2000年来的开放政策,成就了托雷多独特的文化交融。 从马德里乘搭火车到托雷多只需30分钟,由于火车站距离老城至少1公里,加上必须攀爬陡坡到城中,于是我们选择搭巴士前往市中心,巴士最终站是托雷多的图索科多佛广场(Plaza de Zocodover)。 随后,我到旅游中心领取免费地图,才发现古城中至少有三个旅游询问处,城中心为城里的最高点,老城以层层叠叠的方式筑成。有西班牙旅游达人在网上建议过托雷多主题式的逛法,那是最经典的三种文化散步之旅:第一条路线——伊斯兰之路;第二条路线——犹太之路;第三条路线——文艺复兴之路。 但若你只有半天或一天时间,走完三条路线是比较匆忙的,加上托雷多是陡峭的山城,依据三条路线走过,根本就是上坡下坡再上坡,将会疲累不堪。托雷多因经历了不同艺术的发展时期,各类艺术风格在建筑景观以及历史遗迹中都获得体现,不妨只锁定这5个重要建筑参观,也许这样才不至于为了辉煌而沉重的历史和艺术,而忘了旅行的初衷——随心所欲散散步。 1)建于西元1514到1544间的美术馆Museo de Santa Cruz是西班牙最早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之一。其圆形屋顶和内部结构从哥德式艺术中借鉴而来,结构外形体现了“穆德哈尔Mudéjar(居住在基督教区的穆斯林)”式建筑风格、其门廊则是巴洛克艺术初期的典范。 2)La Catedral是西班牙的大主教教堂,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名胜建筑之一。大教堂始建于1226年,直到15世纪末才完工。由于建成后曾历经多次重新修饰和增建,使大教堂的建筑风格虽以哥德式为主,但也包含其他风格。参与大教堂建筑的艺术家们大部分都是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包括了Petrus Petri、Enrique Egas、Pedro Guas、Juan Guas、Narciso Tomé等数位建筑大师。 3)Puerta de Bisagra这座阿拉伯建筑由两个主体部分和一个中央庭院组成,国王卡洛斯五世当政期间曾对毕萨格拉门进行过改建,在入口处的拱门上加建了由双头巨鹰与帝国徽章组成的托雷多市市徽,这一标志是卡洛斯五世特许托雷多使用的。 4) Alcázar这座要塞曾是帝王的住所,在其附属建筑中设有一座军事博物馆和地区图书馆。城堡建筑在城市地势最高的高岗之上,古罗马时代以来所有严密设防的要塞均建筑在这片区域。目前所看到的这座城堡是根据Covarrubias和Herrera为国王卡洛斯五世设计建造的城堡的原型重修的,原来的城堡在经历了多次火灾后,已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被彻底损毁。 5) Mezquita de las Tornerías“Tornerías”意为“车工作坊”,其底层是过去古罗马供水系统的遗迹,穆斯林寺院位于第二层。中央部分建有4根柱子,分隔出9个带有拱顶的小房间,无从考证该建筑是否建于阿方索六世收复托雷多之前。目前,这里是卡斯蒂利亚·拉曼恰自治区手工业促进中心的所在地,并定期举办专题展览。 关于托雷多 托雷多(Toledo)是一座超过2000年历史的古城,约公元前192年被罗马帝国统治,后来在公元527年曾一度成为西班牙的国都,1085年被阿方索统治后,开始步入天主教时代。1561年,腓力二世将国都迁到马德里(Madrid),托雷多从此开始没落。尽管如此,它仍拥有重要的宗教地位,西班牙红衣大主教仍以这里作为驻地。 托雷多是一座山城,距离马德里以南约70公里,位于西班牙中部。古城的东、南、西三面皆为塔霍河所环绕,是古时主要的天然屏障。 悠久且交错的历史背景,让托雷多集合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宗教文化,各民族如摩尔人、犹太人和西班牙基督教徒的文化艺术遗产皆历历在目。 1986-87年左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托雷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托雷多共有70多处主要古建筑,主要景点包括:比萨格拉门、太阳门、圣多美教堂、哥德式建筑的大教堂等。 托雷多最主要的节日是每年6月间的圣体节(Corpus Christi),这项天主教节日拥有800年的历史,盛大的游行队伍从大教堂出发,在主要街道上穿行。此外,你也将有机会看见大教堂博物馆中哥德式的镀金银圣象。 如何前往?(从马德里出发) 乘搭巴士: 乘搭地铁6号环线(L6),在Plaza Eliptica站下车。 留意“Autobus”的标识,到B3层的Alsa公司的柜台买巴士票前往,双程票价为7欧元,单程约45分钟,巴士每小时一趟,整点出发。 搭电梯到一楼的07号候车亭,等候直达托雷多的巴士。 抵达托雷多车站,回程也在这里上车。 小叮咛:如果买双程票,回程时需到巴士公司柜台换取回程票,无须收费。 乘搭火车 前往马德里的阿托查火车站Atocha(La Estación De Atocha Renfe) 乘搭高速铁路AVE(Alta Velocidad Española),车程约30分钟,单程价格为12欧元。 抵达托雷多火车站,步行20分钟前往托雷多东北方,也可乘搭5或6号巴士前往市中心的索科多佛广场(Plaza de … Continued
维尔纽斯Vilnius 来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我第一时间在找波兰的影子。波罗德的海三国中的爱莎尼亚和拉脱维亚充满了德国的影子,但立陶宛昔日一度和波兰合邦为波兰立陶宛联邦,长期和波兰和天主教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维尔纽斯自14世纪起成为立陶宛的首都,是波罗的海三国中不靠海的首都。作为500多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她经历了欧洲各个时期的变迁,在这里可一览100多座不同风格建筑,如巴洛克、歌德教堂、彼得大教堂、红顶房子等混合的建筑。 维尔纽斯的古城是欧洲最大的古城之一,这里拥有65座教堂和古迹,有9个城门和3座塔,1994年即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 维尔纽斯的新城是环绕着老城发展的,内里斯河把整个城市一份为二,河的两岸绿树成荫,春夏季时,不但绿意盎然且有五彩花盛开。 特拉凯湖群 Trakai 维尔纽斯以西有个景色优美的湖区,其中的Galve湖上保留着昔日宫殿遗址,以红色歌德式砖建筑,是东欧唯一一座湖上城堡。14世纪开始,她见证了立陶宛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直至70年代才恢复古堡原有的模样。 湖区有200个大小湖泊和21个岛屿,特拉凯本身亦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因为这里是土耳其裔卡拉伊姆族(Karaim)的社区,全世界只有约250人的民族,其中60人就住在特拉凯。 卡拉伊姆族不但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也保存了自己的语言和建筑特色,他们的房子有个非常容易辨别的特征,那就是窗户:靠马路的那一面一定会有三扇窗。镇上还有个卡拉特民族博物馆(Karaites Ethnographic Museum),保存了许多有关卡拉伊姆族的历史和事迹。 【如何前往】 从维尔纽斯乘搭巴士到特拉凯大约30分钟,但从车站须步行大约两公里才能抵达湖上城堡,一路上环湖景色优美,还可一边参观镇上村庄,所以一路上都不显得吃力。 十字架山 Hill of Crosses 维尔纽斯以北大约两小时路程,有个地方希奥利艾(Siauliai), 这里有座山,树立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十字架,据说早在14世纪就已是如此。在苏联占领时期,曾多次铲平这块土地,但不知为何,十字架又被偷偷地架起来,直至戈巴契夫执政才被保留下来。 据说这群十字架代表了天主教向神祷告和祈求安康,可是在无法估计的各种材质十字架中,有很多样式是属于东正教的,甚至有属于犹太教的大卫星。目前为止,正确数量仍难以计算,据说目测约十万个。 其实,这个山丘非常平坦,但被认为是极其神圣的地方,象征了立陶宛人生命中顽强抵抗和自由的信念,有人说那象征简直远远超越信仰。 【不可不知】 立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国名源自于波兰语,原意为“多雨水之国”,过去曾被俄罗斯帝国和苏联占领。直到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次年,苏联承认立陶宛独立。立陶宛的国庆日是2月16日,时区为UTC+2,比马来西亚慢六小时。2015年,立陶宛加入欧元区,成为第19个成员国。 注:2017年 摄影人旅游玩家俱乐部团 PCP Club Trip 5-15 Feb 2017:波罗的海三小国之旅——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10天行程) 欲知详情,可拨电 03-92818039 or 电邮 info@pcp2u.my 询问。
旅人带着看世界的梦,踏上了旅途。走过大街小巷、看过大城小镇、甚至上山下海,他们带着故事回家了。吉隆坡摄影节,旅人要说故事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