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土耳其东部的Kahta乘坐当地小巴士(Dolmuse)前往乌尔法(Sanliurfa),Katha以南的主要城市。
小巴士Dolmuse是一部十人座的客货车改建成,川行东南部的大小城镇之间。在二个多小时之后抵达乌尔法的巴士总站,当地时间已接近四点钟。在询问之下,才知道前往哈兰(Harran)小镇也得乘坐同类的小巴。而最后一班车在四点半出发,行程约一个半小时。
车子在四点半之后出发,车上只有几位乘客。Dolmuse走在乌尔法的城市,不到十分钟就停在路边,原来是在等乘客。在等了约十分钟之后,没有乘客上车。于是司机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把车子开往哈兰的方向。
走出城市的边缘,路边才开始有人陆续上车,这样停停走走也耗了半个钟头。座位后端剩下的三个座位,有人寄送几大包麻袋,麻袋堆集在车座位上,基本上算已满座。我回头看看,与车里的当地人相视而无奈地苦笑起来。在确定再也挤不进任何人了,车子才正式上路。
抵达哈兰村口时,已过六点钟。车站给的资讯果然没错,一个半钟头可以抵达,原来是包括那停停等等的时间,其实乌尔法到哈兰并不远……
天色快黑,确实了是终点站之后,我才下车提行李,位于村口的车站就只是空地而已。有位年轻人向我推荐他们家最传统的蜂巢泥屋住宿。他就是Ahmet,一位看起来很老实的土耳其人。他提出在他家住宿一晚只须30TL(新土耳其里拉),还包晚餐及早餐。在天已黑,别无选择下,我唯有选择到他家去看看。
车子穿过黑夜,五分钟之后来到Ahmet的家。在他把大门打开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将入住的就是哈兰村里唯一且保留的最完美的蜂巢泥屋。精彩的蜂巢泥屋之旅就从这里开始。
首先出现的是Ahmet的二哥,他负责管理蜂巢泥屋的行政工作。再来是Adnan及其他的兄弟陆续出现在蜂巢泥屋的大帐篷下。
原来Ahmet共有九个兄弟,分别由三位妈妈所生。Ahmet的父亲是阿拉伯人,娶了两位土耳其女子,以及一位阿拉伯女子。Adnan的妈妈就是阿拉伯人,所以Adnan看起来比较像阿拉伯人,几位兄弟的样貌都不一样,一家人好像联合国似的。
Ahmet的妹妹负责膳食,兄弟们全聚集在蜂巢泥屋因为晚上八点会有一班游客前来拜访他们的家。一群来之安卡拉的游客抵达后,Ahmet和兄弟们站好各自的岗位。Adnan负责出租阿拉伯传统服装供拍照,每人1TL。其他兄弟们负责手工艺品摊位。Ahmet的大哥则是负责接待与招待外来游客的主要人物。
看Ahmet的兄弟们分工合作的情景,的确很感动。原来Ahmet的父亲有志想推动哈兰的旅游业,所以Ahmet的几位兄弟都在卡帕多基亚大学修读旅游。Ahmet更为了完成父愿与有心发展蜂巢泥屋的旅游事业而留在家乡与兄弟们一起打拼。
夜里,Ahmet带我们到村里头闲逛。古旧的城堡与古伊斯兰大学废墟是这个古村落的另一道风景。虽然村里依然可见到其他的蜂巢泥屋,但却没有像Ahmet的家那样,保留得完好。我站在山坡上观望,夜里的蜂巢泥屋唯独Ahmet的家在绽放光芒。
清晨,天一亮迫不及待地在村里溜达,沿着Ahmet昨晚所讲解的路线走一遍哈兰村。首先到古城堡去遥望附近的景观,看看是否可望见十八公里外的叙利亚边界。
站在古堡的高墙上,哈兰村的蜂巢泥屋一览无遗。然后再回到村里,沿着小路走上山坡来到伊斯兰大学城的遗址。站在高处,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处身古老城堡围绕的小村里。哈兰村的蜂巢泥屋是个经典,但有许多蜂巢泥屋却面临失修而残旧不堪。
Ahmet说,维修蜂巢泥屋的经费不轻,所以许多村民已舍弃蜂巢泥屋而改住一般民房了,保留哈兰村蜂巢泥屋的传统文化似乎已落在Ahmet一家人的身上。
告别Ahmet几兄弟后,再一次坐上Dolmuse回到乌尔法。
旅游资讯
哈兰村(Harran)及蜂巢泥屋(Beehive House)
哈兰在公元前2000年已是座小城,位于亚述国与地中海通商的道路上,故很繁荣,也因此成为各国必争之地。自13世纪,蒙古大军入侵此地后,哈兰从此一蹶不振。哈兰建有土耳其史上第一所古伊斯兰大学,但如今已成历史古迹。此外,先知亚伯拉罕曾在哈兰居住过。
哈兰村建有极富当地特色的蜂巢泥屋。由于古时欠缺木材来盖屋顶,故用禾稈草及动物粪便混入泥中做成泥砖,再一层一层砌成。一排房子相连而成,每间房间的屋顶是圆锥形。尖顶部分有个洞,用以通风透光。房子的外层则糊上一层沙土制成的土浆。泥屋内外都没有门,只靠拱门分隔各房间,据说这种泥屋是冬暖夏凉。